兒童教養:讚美孩子沒技巧小心得到反效果?
優活健康網 – 2012年12月18日
(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/綜合報導)美國在一批小學生當中,先測試他們智商,再隨機抽20%為實驗組,然後對教師說這批學生是「資優兒童」,一年後,發現他們平均智商增長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。顯示讚美是最美的聲音,自信、自尊可以刺激學習動機、潛能,成為一種正面思考,「自我實現的預言」。但讚美也是需要技巧的,小心得到反效果!
本來就是孩子應該做的,也需要讚美嗎?小兒科醫師黃瑽寧說,還是要鼓勵,怕如果孩子變成不讚美就不做,家長記得注意讚美的主權、目的。讚美是沒有頻率性的,記住發自內心的讚美最重要。讚美的目的不是「操弄你的孩子」,而是一種生命的示範。讚美不會過度,因為孩子從你身上學會的是「正面思考」。家是最後的避風港,孩子如果覺得「只有我的爸媽最懂我」,怎麼會有親子疏遠的問題呢? 最基本的入門讚美,就是「謝謝」「你真是小幫手」「我好高興喔」這三句話。
而親朋好友讚美孩子時,家長的態度應該怎麼比較好?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,應教孩子道謝或替孩子道謝,尊重孩子的意願,教孩子見好就收,並技巧的親朋好友阻止過度讚美。
黃醫師也說,不同性格的孩子也需要不同的讚美方式,讚美最好是挑人所不能見的優點來讚美,例如:內向的孩子,讚美他的勇氣。大而化之的孩子,讚美他的貼心舉動。愛撒嬌的孩子,讚美他自主的能力。自我中心的孩子,讚美他的同理心與分享。最厲害的讚美,就是主動出擊:「我知道你對衣服很有眼光,你覺得爸爸穿這件褲子好看嗎?」
親子教育專家陳美儒老師也提醒大家,正確讚美方式的重點為四不三要,四不:不要欺騙、不要是非不分、不要過度誇張、不要偏執;三要則是:要及時、要出自內心、要真實具體。
兒童的發展
談兒童教養問題
文/社區父母學院-親職諮詢 兒童創傷組(資料來源: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提供)以上圖文來自: BabyHome http://www.babyhome.com.tw/info/c2.php?catid=2&subid=2&cid=310
「數學教了好幾遍,小孩怎麼還是聽不懂,是不是我不會教?」「帶小孩出去,要怎麼叫他乖乖坐好?」「當孩子發脾氣時,我該怎麼做呢?」
通常我們會建議家長在教導孩子之前要先了解孩子的氣質,再來才是核對兒童的發展階段,孩子大部分的能力是在7歲之後才發展出來,所以家長的教養態度需要有彈性,才能解決孩子學習或教養上的問題。
首先,我們針對兒童各方面的發展,提供以下教養方式給家長參考:
(一)認知方面
1.語言:
現在外在環境刺激多,兒童常會誤用成語,但是卻又不了解其意思, 家長 除了應該適時告訴孩子成語正確的使用時機,也要試著在日常生活與孩子多多對話,讓孩子更習慣用口語化的內容對話。
2.學習:
(1)注意力:
u兒童集中注意力的極限是20-40分鐘,所以要注意外界環境的控制,如果刺激很多就會導致注意力分散。
v要觀察兒童的注意力能維持多久,得要看他做喜歡的事情可以維持多久,但是不能包括聲光刺激的活動,例如:電動。如果他做喜歡的事情可以維持的時間超過注意力極限,就要去了解他不喜歡其他事情的原因,可能與他的挫折忍受力有關。
(2)記憶力:
在教導孩子記憶時,可以幫助他先辨識或組織外在訊息,讓他避免嘗試錯誤時遇到太大的挫折,也可促成他短期記憶的形成與訓練。
(3)分類能力:
分類能力的培養可以從做家事開始,例如:讓孩子將碗筷或衣服分類,然後在學業上,將資料用資料夾或袋子分類、書籍用大小或類別分類。慢慢的,孩子會發展出自己的方法,家長這時候再幫他修正成可執行的,最後不要忘記鼓勵他的想法與成果。
(二)行為方面
1.要建立孩子在什麼時間、什麼地方可以做什麼事,並練習把實際的需求說出來,不過家長要讓孩子知道決定權仍在大人身上。
2.若擔心孩子適應學校生活的狀況,在家就必須有耐性的要求。先教導孩子基本的行為,例如:說話不能用喊的、在學校有問題要舉手,等孩子建立起行為後再要求品質。
3.具體訂一個好的行為標準,例如:要問候他人、要自己整理東西…等,然後設計一個表格,訂定次數與獎勵。一段時間設定一個重要行為,建立了再設定下一個行為標準。
4.培養兒童一個行為或能力時,要注意的是:
(1)先從雷同的行為開始,不要有太大的落差,避免兒童因挫折而放棄。
(2)原本兒童就應負的責任不能訂為目標,不然會讓他缺少主動的自發力。例如:把自己的食物吃完、自己製造的垃圾拿到垃圾桶去丟。
(3)有些較困難或複雜的行為需要示範,不然彈性太大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。例:要求孩子刷牙前要教導他順序與方式。
(三)情緒方向
1.以身作則:因為兒童會模仿成人的行為去修正與建立他自己的行為模式,所以家長的情緒表現要表裡一致,而且也要示範情緒表達的適當方法。
2.協助兒童辨識情緒:
(1)要幫助孩子練習辨識情緒,必須先了解他產生情緒的原因。
(2)當孩子不會辨識情緒,並不是不會看人臉色,可能是因為不會表達。
(3)孩子會說出情緒性的字眼,並不代表其所要表達的內容是正確的,家長必須與他的行為做核對。
3.協助兒童處理情緒方式:
(1)當孩子出現反常行為時,幫他發現自己不一樣的狀況,包括臉色或行為;告訴他可以選擇說出來,如果不說出來,該做的事情還是必須完成。
(2)家長可以用孩子的語言說出自己以前的經驗,來同理孩子,讓他知道自己是被了解的,再教導他做些分心刺激來紓解情緒,例如:喝杯水、散散步、洗澡。情緒的消失需要一些時間調適,不過,也可以慢慢培養他的忍受力。
4.協助兒童培養挫折忍受力:
(1)雖然讓孩子下一次再試是怕他挫折,但如果他的能力是足夠的,家長可以表達自己願意等待,並且知道他是可以做到的,成功後再鼓勵他。
(2)當孩子遇到挫折時,可以幫他停在當下,了解原因,讓他把挫折當作資產,從挫折中找到成功的方法,這時候要用支持的口氣,不能用審判的語言。
(3)遇到挫折時,大人不要使用外在歸因,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習慣怪罪外在事物。
(4)言語上用「我幫你想辦法」取代「我們一起想辦法」,這樣可以讓孩子認知到這件事情是他自己應負的責任。並且使用陪伴討論的方式讓孩子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,鼓勵他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和能力。
5.注意事項:
(1)家長要先想像孩子的行為在學校會導致什麼後果?自己又可以忍受他抓狂到什麼地步?這樣才可以判斷他的哪些行為需要被調整。
(2)如果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,也就代表自己放棄了,孩子在這時候會很受傷。
(3)孩子暴怒的時候,要防止他傷害自己或別人,必要的時候,可以把他抱住或以言語告知,例如:不可以破壞東西。最好不要使用忽略的方法,不然他會用更強烈的方法表達。等他情緒比較平靜時,再讓他選擇要不要表達出來。
Q&A時間:
Q:當孩子做出危險行為時,我該怎麼辦?
A:直接告訴他或糾正他,不要用遙控的,尤其是危險的事情要立即處理。
例如:孩子在餐廳裡奔跑,可以嘗試使用下列方法處理:
1.出門前告訴他:在餐廳裡就要好好坐在椅子上,如果你奔跑,我們就馬上回家。
2.家長不可在公眾場所打罵孩子,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先提醒,如果仍然不聽,必要的時候,可以將孩子帶到廁所或巷子裡再告知一次並給他選擇機會。
★另外要提醒家長,應該在心情平靜時進行教導,否則容易產生不好的示範或破壞親子關係。
兒童教育之語言學習
兒童教養 價錢 vs.價值
兒童教養,麥可.喬丹(Michael
Jordan)的故事
他是黑人,1963年出生於紐約的部魯克林貧民區。
他有四個兄弟姊妹,父親微薄的工資根本無法維持家用,他從小就在貧窮與歧視中渡過。
對於未來,他看不到什麼希望。
那年,他13歲,父親給他一件舊衣服:「這件衣服能值多少錢?」「大概1美元」他回答..「能賣到2美元嗎?要是你賣掉了,也算幫了我和妳媽媽大忙。」
他點了點頭:「我可以試一試,但不一定能賣掉。」他小心的把衣服洗乾淨,沒有熨斗,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,鋪在一塊平板上曬乾。
第二天,他帶著這件衣服來到人流密集的地鐵站,經過6個多小時的叫賣,他終於賣出了這件衣服。
他緊緊的拿著2美元,一路奔回了家。以後,每天他都熱衷於從拉圾堆裡掏出舊衣服,打理好後去熱鬧市場裡賣。
如此過了十多天,父親又遞給他一件舊衣服:「你想想,這件衣服怎樣才能賣到20美元?」
怎麼可能? 它頂多值2美元。
父親啟發他:「你為什麼不試一試?總會有辦法的。」終於,他想到了一個辦法。
他請學畫畫的表哥,在衣服上畫了一隻可愛的唐老鴨與一隻頑皮的米老鼠。他選擇在一個貴族子弟學校的門口叫賣。
不一會,一個開車接少爺放學的管家,為他的小少爺買下了這件衣服。
那個十來歲的孩子很高興,還給了他5美元的小費。25美元,這無疑一筆鉅款,相當於他父親一個月的工資。
回到家後,父親又遞給他一件舊衣服:「你能把他賣到200美元嗎?」父親的目光幽幽的閃著光。這一回,他沒有猶疑,沉靜的接過衣服。
二個月後,當紅電影《霹靂嬌娃》的女主角拉佛西來紐約做宣傳。記者招待會結束後,他推開身邊的保安,衝到拉佛西身邊,舉著舊衣
服請她簽名。
拉佛西看到一個純真的孩子索取簽名,便痛快的簽上自己的名字。他激動的一陣歡呼:「拉佛西小姐親筆簽名的運動衫,售價200美元」
經過現場競價,一名商人以1,200美元的高價收購了這件運動衫。回到家裡,一家人都禁不住狂歡…。
父親感動得淚水橫流:「沒想到你真的做到了,我的孩子,你真的很棒」這個晚上,父親與他抵足而眠。
父親問:「孩子,從賣這3件衣服中,你明白了什麼?」他感動的說:「只要肯動腦筋,辦法總會有的。」
父親點點頭又搖搖頭:「你說得不錯,但這不是我的初衷,我只是想告訴你,一件只值1美元的舊衣服,都有辦法高貴起來,何況我們這些活生生的人呢?我們只不過黑一點,窮一點,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?」
霎那間,他心中升起了一輪燦爛的太陽。「連一件舊衣服都有辦法高貴,我又有什麼理由妄自菲薄呢?」
從此,他努力學習,嚴格刻苦的訓練,對未來充滿希望。20年後,他的名字傳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。
他,就是籃球大帝,麥可.喬丹(Michael
Jordan)。
後記
第1次.選擇人潮密集的地鐵站:人潮就是錢潮。
第2次.選擇貴族子弟學校門口:選對地點 + 目標客戶群。
第2次.在舊衣畫卡通圖案:創意 + 創造附加價值。
第3次.在記者招待會請名人簽名:
勇敢積極 + 掌握時機 + 結合名人簽名創造更高價值。
成功特質:努力 + 勇敢 + 積極 + 自信 + 智慧 + 相信自己。善用讚美可以激發潛能、創造奇蹟。
兒童教育語言學習
兒童教養
來看這位可愛的小女孩,高雄美濃一名台法混血兒,她從小就會說5種語言,因為她的爸爸是美國人、阿嬤是法國人、媽媽是台灣人、外婆又說台語,生活在美濃客家庄,鄰居都說客語,模仿力超強的她在耳濡目染之下,讓她中、英、法、台語、客語都聽得懂,也能應答如流,成為小小語言通!
兒童英語教育
兒童健康新訊
兒童氣喘,兒童健康吃魚預防氣喘。
兒童健康重要
現在荷蘭最新研究也發現,像蘇小弟一樣,年齡從六個月大到一歲之間的寶寶,如果開始吃魚,真的可以減少過敏跟氣喘的機率。台灣初生嬰兒每兩個就有一個是過敏兒,症狀一發作小孩不舒服,大人也很難受。醫生提醒,如果大人擔心小孩對海鮮可能會過敏,可以少量測試,沒有疑慮,就可以讓寶寶慢慢接受,減少過敏發生。
幼童大聲打酣 > 兒童健康消息
孩子教育由幼兒開始
神經科醫生說,此圖像能提供更多的證據,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很重要的,不僅影響孩子的情感發展,而且也影響他們的大腦大小。專家們說,這兩個大腦存在如此大的差異主要取決於母親對待孩子的差異。
這些圖像顯示,孩子的右腦如同遭受了意外的打擊或疾病。但事實上是,母親的冷漠忽視和虐待造成了兒童大腦萎縮。如果兒童在一個充滿母愛和溫馨的家庭中長大,那麼他的大腦發育得較大且較發達。
研究人員說,大腦掃描圖像的右半部分顯示孩子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區域,這些區域也存在於大腦的左邊。他們說,與右側大腦相比,左側大腦較大的孩子更聰明,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好。另一方面,大腦右側較小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吸毒者和暴力份子,此外,大腦萎縮的孩子更容易患心理疾病和其他嚴重的身體疾病。
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艾倫斯說,在嬰兒成長的頭兩年,大腦的健康發展與母愛之間存在著重大的關聯。因為80%的腦細胞生長情況在生命的頭兩年決定下來了,且大腦的發展會影響孩子的一生。此外,研究人員說,母親的忽視越嚴重,對孩子的腦損傷影響越明顯。在嬰兒的早期成長由母親關愛撫養長大的兒童更聰明,且有更好的學習能力。
根據發表在《美國國家科學院》上的研究論文指出,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,媽媽們養育孩子會使得孩子的大腦在早期就擁有較大的海馬體,這是一個關鍵的大腦部位,在學習、記憶的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。
(照片取自Medical Daily/兩個3歲孩子大腦差異的重要原因在於母親對待他們的方式。)
胎兒教養
你知道胎兒在媽咪腹中都做些啥嗎?
準媽媽雖然不能看見胎寶寶,但還是時時刻刻關注他的一切:他健康嗎?他在做什麼呢?其實,在漫長的280天中,胎寶寶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睡覺。但在醒著的時候,他可是一個精力充沛、調皮好動的小傢伙,擁有你想像不到的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:到處遊走、打哈欠、玩弄臍帶、吸手指、甚至是啃自己的小腳丫……
遨遊羊水中
在還不能稱為"胎兒"時,他們就開始在媽媽的子宮內四處游動了,這種漫無目的地游動沒有什麼姿勢可言,隨心所欲,隨遇而安,像只悠閒的小海馬。這一"健身"活動從胎寶寶6周大一直持續到懷孕後期,直到他的個頭大得不能漂浮在羊水中才算結束。
打哈欠、吮吸和吞嚥
準媽媽懷孕11週時,外型開始悄悄地變化,但因為胎寶寶只有一顆李子大,還不足以引起別人的注意,相對而言,腹中的胎寶寶卻發生了天大的變化。他的心臟開始向所有內臟器官供血,並通過臍帶與胚胎進行血液交換。這是胎寶寶身體成長的重要里程碑,同時他也學會了一些新的本領——打哈欠、吸吮和吞嚥。
胎寶寶打哈欠如同我們一樣,把嘴張得大大的,但他是不是也是因為困了、累了才打哈欠我們就不得而知了;胎寶寶的營養通過臍帶傳遞,他的吸吮和吞嚥顯得沒有太大意義,托浮著身體的羊水成為他口中進進出出、吞嚥玩耍的玩具,或許就像我們吹泡泡那樣樂趣無窮吧!
活動筋骨,做鬼臉
在胎寶寶毛髮和指甲飛速生長、生殖器開始呈現性別特徵的時候,他會做的事情更是讓人驚奇:他能自由地移動胳膊,彎曲手指和腳趾,再過兩週,寶寶還能彎曲、伸展並轉動手掌、手腕、雙腿和腳趾,動作變得更靈活;當懷孕後期他的骨頭變得越來越硬後,他會常常翻身,亂踢一通,還能握手、張開手,準媽媽會感到寶寶在腰的兩邊滑動,好像是擁抱著媽媽,在跟媽媽撒嬌一樣。這都是胎寶寶在活動筋骨、做運動。
胎寶寶繼續吸吮和吞嚥,除了羊水,又增加了一項新發明——吸吮手指,這真是為寶寶出生後喜愛吸吮手指找到了最初的根源。當然,他還會時不時地摸摸自己的臉蛋。有時,他甚至會把自己的小腳丫扳過來,放在嘴巴里啃來啃去。
此時他的面部表情也豐富了許多,學會微笑、皺眉頭,我們可以看作是胎寶寶對周遭環境是否滿意的表現,也可以當做是他面部神經肌肉的鍛煉,無論怎樣我們的寶寶早在這時就學會做鬼臉了,可這時他才剛剛10周大,身長不過6厘米啊!
玩轉臍帶
除了睡覺,胎寶寶一刻都不安靜,準媽媽的子宮內並沒有給他提供什麼玩具,靠著自娛自樂打發消閒日子。不過有一個"玩具"不得不提,就是臍帶。它本是給胎寶寶輸送營養的"通道",實在無聊之極胎寶寶就把它當成了玩具,圍著臍帶轉圈,抓著臍帶把玩。玩累了他就歇一歇,精神頭兒足了就越玩越起勁,可他不知道危險就潛伏在一邊,有些寶寶就在這玩轉中被臍帶纏繞而發生危險。
耳朵靈靈靈
胎寶寶非常"聰明",在他24周大時,就已經能分辨出來自子宮外和準媽媽身體內部的不同聲音。所以要盡可能和寶寶說話,並試著拍拍肚子,如果能放點優美的音樂就更好了,要知道胎寶寶聽到後脈搏會加快,還能隨著音樂的節奏而移動呢!
其實,在胎寶寶6個月的時候耳朵就已經很靈敏了,寶寶被超聲波"窺探",他能感覺到超聲波探頭放在媽媽肚皮上的輕微壓力,儘管肚子上的皮膚、羊水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,但是超聲波震動的聲音達到寶寶的耳朵裡時能接近100分貝,相當於火車進站的聲音。所以,這樣的噪音寶寶定是不喜歡的。
搶占地盤
胎寶寶越長越大,為了能發育得更好,他在媽媽肚子裡開始開拓地盤,該如何開拓呢?胎寶寶自有辦法,他把媽媽身體內的器官擠挪了地方,腸子搬家到了上腹部,胃縮小了地盤,正因為這樣很多準媽媽才出現了胃部的不適感。
打嗝
胎寶寶會打嗝?聽著好像是笑話,但確實是這樣,準媽媽在懷孕後期會發現胎寶寶有節奏的胎動,一天會出現好幾次。醫生從醫學角度解釋說這是寶寶在吞嚥羊水時發出的聲音,也是他在"練習" 呼吸動作,讓肺能快一點發育成熟,所以胎寶寶的打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打嗝。
睜眼練習
我們總以為胎寶寶在出生幾天後才能睜開眼睛看這個多彩的世界,事實並不是如此,在懷孕後期,胎寶寶的眼睛就能在眼眶裡轉動,而且他還會主動練習睜眼、閉眼,想像不到吧!
不僅是睜眼鍛煉,胎寶寶的五種感覺——嗅、視、聽、味、觸摸全部"開始工作",為即將到來的出生做好充分準備。
排出胎便
你知道嘛,當寶寶準備出生的時候,他會將身體上褪下的胎毛和其他分泌物一點點吞下去,儲存在腸道中,這些都將刺激胎兒的腸蠕動,排出胎便,還能排出尿液。
胎寶寶在具備了70多種不同的反射能力後就要離開媽媽了,經過這不算漫長的40週,胎寶寶從一個小小胚胎髮育成一個健康的嬰兒,會笑、能翻滾、可以睜眼看、吞嚥吮吸,這期間經歷了複雜且不可想像的變化。對於胎寶寶來說,在媽媽肚子裡的日子是快樂的,沒有煩惱、不用思考;對媽媽來說,這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,因為胎寶寶給媽媽帶來了終身不能忘懷的美好回憶。
胎寶寶在經歷過這些小小精彩瞬間後,他已經一步一步地做好了準備,準備蜷縮著身體通過大約23厘米的產道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,準備開始他嶄新的生活。
看完之後覺得小生命真是無限驚奇~但是很那悶為什麼在羊水裡還能呼吸??
〔自由時報記者黃博郎/台南報導〕「我們倆多賣一點錢,阿嬤就不用那麼辛苦了!」
台南市將軍區鄉間常見一對年幼的小兄妹,開心地踩著腳踏車,後頭拖著好幾大袋回收資源,雖見別家小朋友玩耍,也不會停下羨慕,因為他們沒時間玩樂,只想快快載回家,和阿嬤合力分類變賣,減輕阿嬤的負擔。

小五的黃聖雄和小二的黃惠鳳,原本有一個健全的家,但比父親小20歲的越南籍媽咪,因適應不良而離婚遠走,在加油站工作的父親又因多次中風而住進安養中心,阿公阿嬤不放心,把這對孫子接回老家,阿嬤黃陳玉做資源回收,收入微薄,還得支付兒子的住院安養費,日子辛苦。


尤其阿嬤年邁、健康欠佳,有時忍著頭痛欲裂,四處回收資源,聖雄和惠鳳不忍心,主動幫忙分類,後來學會騎腳踏車,就出門回收資源,暑假還到人家的菜園幫忙,賺外快貼補家用。
哥哥成績全班第5名
阿嬤很感心,為了鼓勵2個愛孫用功讀書,儘管口袋剩沒幾個錢,但只要兄妹考100分,就發20元零用錢獎勵,小兄妹也很爭氣,做資源回收的空檔就念書;哥哥聖雄近來由家扶中心安排至安親班接受課輔,還進步到全班第5名,祖孫很開心。
師長和民眾 幫忙收集
學校師長和將軍區民眾關心他們,也主動收集回收資源,讓小兄妹載回變賣,一到假日行程常常滿檔,怕他們太勞累,索性將回收資源載去黃家,讓祖孫好感激。
為了做資源回收,玩樂時間比同儕少很多,但小兄妹不以為苦,也不擔心異樣眼光,反而樂在其中;聖雄說:「阿嬤要照顧我們和爸爸,很辛苦,我們年紀小,只能幫忙資源回收,既環保又能掙錢,我們很喜歡。未來希望能好好念書,趕快長大,才能照顧阿嬤和爸爸。」
勵志故事